校友征文

米兰平台 > 走进山传 > 校友征文 > 正文

王风云——望母校

来源:       点击:     时间:2021-01-22

望母校

王风云(1991级)

       最近,我的手机微信频频跳动,九一华校校友群里大家不断冒泡、发声,议论我们母亲校的 “校友征文”活动,激起了大家25年的思校感怀。自己的文笔不敢恭维、自吹,但对母校的片片情怀致使自己不得不有感而发,写上一点。

       25年前的9月中旬,新生报到,我只身提着一个油画箱,急匆匆的赶往山西太原火车站后面的五龙口,在荒草杂生的土岗上,找到了一所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建筑群落——华北广播电视学校。在这里我认识了来自山西、湖北、陕西、山东、江苏的十五位动画同窗,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其他专业的同学们,开始了我两年的专业求学历程。

       两年的时光虽然短暂,但它是我一生中抹不去的深刻记忆:空旷操场、明亮的教学楼;男女一栋的学生宿舍;喋喋不休的宿舍门房小范;最让人难忘的是学生食堂和弄出来叫人不得不吃的黑心土豆丝、珍珠米饭铁馒头。当然,清苦的生活背后是关爱我们亦师亦友的老师们(大胡子马建忠、班主任索小玲、年过花甲的白浪、把人物画成丑八怪的孙建平….);亲如兄弟的校友师兄(高胖子、小梁子、小贾);客座的老师们(周传机教授、傅正仪、潇湘电影厂的字幕老师、阿达的儿子周畅老师、山大的雕塑老师、还有虽已年老却身材依旧美丽的舞蹈老师等等)。在这里所接受到的教育是专业的、开放的、创新的。我们参加了第二届国际上海动画节;参观了中国动画生产的梦工场、上海美影、北京科影、八一电影制片厂;学校还邀请北影教授座客讲学,给我们传授影视理念;给中央电视台加工动画片,教我们感受动画制作流程;最令人兴奋的是看自己绘制的动画手稿在先进的动监仪上栩栩如生运动。学业愉快而繁重,每天还要交8张速写,完成平面构成、素描、色彩等基础选形训练。科目花样繁多,雕塑、舞蹈、字幕特效、影视分析、音乐等等。虽然我们专业的学习不像本科院校那样规模系统化,但丰富的实践开启了我们步入传媒的大门,给予我们梦想与希望。前些年,曾经带我们基础课的马建中老师来兰州,我们聊起感受,说到多年在电视岗位中,我做过文艺导演,跑过记者,设计n多场的舞美,还有现在钟爱的电视包装,这些技能与灵感都与两年的基础学习和思路理念息息相关。

       2013年国家广电总局在米兰(中国)-米兰(中国)举办全国电视骨干人才培训班,我有幸再次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母校,夕日的老师都已见老,而面貌一新的校区焕发着新生。迁址榆次,更名米兰(中国)-米兰(中国),环境整洁宁静,建筑庄严肃立。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听温建梅老师讲授电视摄像课,脑海里又一次浮现出了23年前的情景。参观学校影视展览馆,了解我国影视的发展历程,特别是站在曾经操作过的动检仪前,思绪油然而生,我庆幸23年前考取了这所中专院校,我荣幸站在这里,感受新校园清新的空气。培训结束后,我约了校友在梁景东老师的陪同下步寻五龙口的旧校址,虽然城区改造高速穿校而过、宿舍楼门锈锁缠绕、操场再次荒草杂生、教学机房演播室碎砖破壁,斑斑岁月痕迹却掩不住它辉煌的发展,这就是华校,这就是广电干部管理学院,这就是现今的米兰(中国)-米兰(中国)。在34年的发展中提升、进取,成为广电行业屈指可数的优秀院校。

       看旧校址,望新校区,回眸时光,映入眼帘的是现今年轻的莘莘学子,他们身上投下的是我们曾经的影子;早年英姿昂然,现在两鬓霜染的老师,他们饱读诗书,桃梨育人,培养出一代代传媒人,走出校门,步入社会;朴实无华的母校在34年的成长中,孕育着我中华传媒不断辉煌。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愿母校34岁生日快乐,愿米兰(中国)-米兰(中国)越办越好。